产品中心
近日,省生态环境厅公布2018年度福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履约情况。全省255家重点排放单位全部完成配额清缴义务,履约率100%。
今年7月8日,智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每吨18元的价格,向顺昌县国有林场购买6.9万吨竹林碳汇,用于抵销经确认的减排量。这是国内首个经省级主管部门审核备案进入碳市场并达成交易的竹林碳汇项目。早在2017年启动林业碳汇试点工作时,福建便确定了碳汇造林、森林经营碳汇、竹林经营碳汇三大试点类型。
但两年多来,竹林碳汇仅成交一单,市场流动性有待激活。在碳市场找新“竹”意顺昌是竹业大县。
全县拥有60多万亩竹林。但长期以来,当地竹林经营稍显粗放。“采取强度集约经营模式,频繁割灌除草,大面积松土垦复,高强度挖笋和竹材择伐利用,造成竹林结构不合理。”顺昌县林业调查规划队编制的《福建省顺昌县国有林场(2010—2020)竹林经营方案》指出,竹林中3度以上的毛竹大部分被采伐。
此外,传统竹材市场日渐低迷。2011年以来,当地竹子收购价每年每吨平均降价20元。2016年12月22日,全国第八个试点——福建碳市场鸣锣开市。
林业碳汇,指的是通过造林、再造林、抚育经营等活动,吸收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其间额外增加的碳汇量,经核定后可参与碳市场交易,用以抵消控排企业的实际碳排放量,由此实现“社会得绿、林农得利”的生态补偿。“竹林生态系统在调节碳平衡方面作用突出。
”国内竹林碳汇研究的先行者、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周国模的研究数据表明,一公顷毛竹的年固碳量为5.09吨,是杉木的1.46倍,且竹林生长迅速,三五年便可成材。2017年,顺昌县国有林场成立顺昌县宝杉林业碳汇技术服务中心,开始自主设计开发竹林经营碳汇项目。额外性,是林业碳汇项目获得收益的前提。
它指的是,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所带来的固碳量,是项目实施前无法产生的。因此,必须转变竹林经营方式,实现固碳增汇。顺昌国有林场业务部副主任王丽英说,转变竹林经营方式,主要有两大方向——少砍和多长。
少砍,体现在留笋和采伐环节。王丽英说,竹林碳汇经营过程中,依照“伐密留疏、伐弱留强”原则,挖除浅层笋和衰退笋,选择粗壮笋留养新竹,“在调整优化阶段,挖笋数应低于发笋数的30%”。在采伐环节,则需适当延长竹子择伐年龄,合理控制择伐强度。
多长,则是通过劈杂、松土除草、配方施肥、林地垦复、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等经营措施,提高竹子固碳能力。额外增加的碳汇要想上市交易,还需严格的监测计量。“要量化增汇量,需要依据数学模型,根据每株毛竹的胸径等数据,计算出其蓄积量,再换算出生物量,最后根据含碳率,得出固碳量。”王丽英说,这个过程需要充分考虑竹子的生长习性与竹业经营规律,“譬如,竹子并非年年采伐,大年采,小年留,留竹的年份,便不产生减排量。
”此外,竹产品加工也是减排行为,但由于竹材产品去向的监测不易,基于成本考量,忽略其固碳量。2017年11月,顺昌县国有林场自主开发的竹林经营碳汇项目,经由省发改委备案签发,在福建碳市场挂牌上市。项目涵盖竹林3.4万亩,30年计入期内预计可减排25.9万吨。
首期获得签发的减排量共11.94万吨。激活场外市场的流动性7月8日,苦等一年半后,顺昌县国有林场开发的竹林碳汇,终于部分售出。
但仍有5万余吨减排量待价而沽。“不是不想卖,而是卖不动。
”王丽英坦言,市场流动性不足,制约着林业碳汇的发展,“2016年底开市以来,福建林业碳汇成交单价一度从20多元高位跌至13元。”福建碳市场所依托的平台——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碳交易业务负责人林丛表示,全省共7个林业碳汇项目获主管部门签发,涉及面积46万亩,碳汇量118万吨。截至目前,福建林业碳汇已累计成交178.41万吨,成交额达2689.43万元。
其中部分经历贸易商转手交易。交易体量位居全国前列,但福建林业碳汇的存量远不止于此。“全省累计报送的林业碳汇项目共28个,其中仍有约300万吨未获签发。”省林业局造林处生态工程科负责人杨子清表示,在整体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核发部门显得更加谨慎。
新的主管部门省生态环境厅,最快也要于今年下半年重启林业碳汇审批工作。福建省中创碳投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彦春,曾参与福建碳市场制度设计。
他认为,林业碳汇市场低迷,源自国内碳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配额分配机制不尽完善。“为推广碳交易,初期配额发放略显宽松,控排企业对林业碳汇的需求自然就小。
”赵彦春建议拓展林业碳汇的交易场景,在碳市场之外寻求流动性。目前,福建碳市场仅接受权属较为清晰的独立法人的林地,个人及集体林地难以申报。而在顺昌,全县林地面积250万亩,其中集体林地约190万亩,集体林中90%以上为个人林地。眼下,顺昌县国有林场有意借鉴贵州单株碳汇精准扶贫项目经验,自建林业碳汇交易平台,导入更多社会购买力。
“将本地贫困户的林木资源纳入其中,为每一株树编号,科学测算出其碳汇量,而后上网面向社会销售,产生的收益将直接进入贫困户个人账户。”王丽英说,按照贵州实践经验,每株产生碳汇量约10公斤,售价约3元,“我们还计划导入景区、商户等资源,公众购买碳汇后,不仅可以获得电子减排证书,还能获得相应积分,用于减免景区门票以及购物”。
这一模式不仅能够激活市场流动性,还能解决林业碳汇开发程度不够的问题。但杨子清也提醒,由此将产生碳市场内外价格双轨制问题,应审慎以待。
(记者张辉通讯员林方)。
本文来源:ng28官网入口登录-www.yangkou.net